任何問題的發(fā)生,包括孩子的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;不接受就是抗拒,抗拒的就是持久的不會改變;接受是改變的基礎。 我們不斷地學習,就不斷地反省自己,媽媽進步了,孩子就進步了,有種很好的方法叫“積極傾聽”,先來看看什么是“積極傾聽”。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,家長是原件,孩子是復印件。孩子如果出問題了,是不是我們這份原件有問題呢?
孩子遇到了一個問題,于是他試圖尋找一個出口,也許會用語言表達他的信息。
父母要解讀孩子的話,并把信息反饋給孩子,而且不要包含父母自己的信息,例如評價、意見、建議、推論、分析或質(zhì)疑。只是反饋他對于孩子傳遞信息的理解,不多也不少。比如,孩子哭著說:“哥哥搶走了我的玩具。”各位媽媽們?nèi)绻悄悖銜趺椿卮穑?span .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"> 我們來分析一下,我們大多數(shù)家人的回答里,是不是會有評價、意見、建議、推論、分析或質(zhì)疑,大部分是在告訴孩子怎么辦?
積極傾聽,是怎么做的呢?
“你肯定很不好受,你不喜歡他這樣做。”這就是積極傾聽,并接受了他的情緒。
先接受情緒后,你再慢慢引導出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決定。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,我們總覺得需要做點什么讓他們忘掉情緒。
好像情緒就要憋著,不能順暢的表達。如果你自己有情緒的時候,你想怎么做呢?其實主情緒自動流淌出去就好。
孩子哭的時候,把孩子抱在懷里讓孩子宣泄,如果他來跟我們述說,就要鼓勵他,坦誠地說出困擾他們的情緒,這樣情緒能更好地釋放
其實家長們都可以想想,自己都有情緒,需要別人理解,更何況是孩子。孩子的一切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。
“積極傾聽”能幫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緒,在他們說出來以后,這些情緒常常會奇跡般地消失。接受孩子的情緒,讓孩子覺得媽媽理解我、懂我,后面才慢慢引導孩子說出來。孩子如果不愉快,我們也心平氣和的接受,就是孩子哭鬧,我們也不動氣。之后再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和想法,最后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只有在說出我們自己感受的時候,也就是給出了這個事情的答案,答案沒有對錯,都是我們的感受,也讓孩子學好換位思考。
我們再講一個小故事哦,來看看接受情緒的神奇。
一個孩子非常的生氣,媽媽沒有去特別的說什么,給了他一張紙和一支筆,讓孩子把他的生氣畫出來。
當孩子畫出來第一張時,媽媽說:“我看到了你真是非常生氣,很難過,現(xiàn)在再畫畫你的生氣。”
孩子又去畫,第二張比第一張好一些,媽媽還是同樣的話語,不加評價,畫了N張后,孩子的畫,不再是非常難看或是把紙畫壞掉。
媽媽看差不多了才問他,現(xiàn)在想做什么,孩子開心地說想畫畫,自己去畫一張非常美麗的畫出來。
如果媽媽沒有這樣做,而是批評說教,大家想一想會發(fā)生什么事情呢?
這些情緒就會不斷的積累,孩子、家長都會有情緒,總有一天會大爆發(fā)
大家對自己的孩子最了解,能用什么辦法疏通孩子的情緒,媽媽們都會有各自的想法,這里只是給孩子一個提示,說明接受情緒的重要性,而不是一定要畫畫的喲。
批評中長大的孩子,責難他人;
懲罰中長大的孩子,自覺有罪;
稱贊中長大的孩子,懂得感恩;
認可中長大的孩子,喜歡自己。